一位家长眼中的英特气质

时间:2018-12-07 星期五浏览次数:


        前些天看到家长为英特写下这样一段评论:“有这么一所学校,在校的孩子们每天脸上挂着笑、眼睛里闪着光,毕业的孩子们即使漂洋过海也要穿着它的校服,即使天涯海角也要回来看看校园和老师,即使升学了还是在同一个服里打游戏,家长们即使孩子已经读大学了还是愿意聚在群里,每年新生招募时集体自觉自愿刷屏。没错,这就是英特,有着神奇魔力的英特,强力打Call!”
 
        这就是英特,有着神奇魔力的英特。

        两年前的直升考发榜日,陪着13级家长们笑着感慨着亦或沉思着,那时我的孩子即将高中毕业踏上新征程,百感交集间,我写了篇随笔《为不可预测的未来》,发在我个人公众号上,文章发出后被英特家长们热转,每一次转发都是含泪带笑,这就是英特,有着神奇魔力的英特。

        有人说它是素质教育最后的净土,我想说它更像是理想主义者的摇篮,它让每个孩子成为不同的个体,自信勇敢地去做他们自己,而不是刻意适配某一种选拔模式去做一个标准件。

        回想当年择校,没有现在的家长们这般纠结焦虑着满世界做功课,选择英特是一个偶然。如今回头看,一路的庆幸,办学十年,英特已今非昔比,招生态势一年比一年火爆,有时候想若是重新来一次,是否还有机会进英特?
 
        放不下的是校园回忆,带走的是英特气质。

        时光如梭,与英特虽是两年半的缘份,已然是八年的关注,眼见着一批批孩子从这里飞向地球的各个角落,放不下的校园回忆,带走的是英特气质,由此想说说我眼中的英特气质。

        一
        有个男孩在分班考试(英特系平行分班或称蛇形分班,确保各班水平均衡)之后回家的路上,跟他妈妈讲了在学校的发现,他在课桌里看到一本书和一张纸,是一位学姐留的字条:“我知道你们在分班考试,英特是个很好的学校,食堂里的橙汁特别好喝,如果你感到紧张,就看看这本书,希望你能考出好成绩,实现你的梦想”。这个孩子在分班考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母子俩一直记着一位不知名的学姐传递的温暖。

        二
        一个寡言的男孩,平时独来独往,春天回暖了,如果你在校园里见到一个还在穿羽绒服的孩子,估计就是他,他的心思不在这里。上课时常不坐自己座位,跑教室后面坐着,数学老师发现他的数学思维异常敏捷,作业几乎全对,老师的问题一出来他立刻就能报上答案,准确无误。老师默许他可以在数学课上看其他书,而看着英语书的他,能随口接上同学们答不出的题。这个孩子从AMC竞赛、计算机编程竞赛、语言信息学奥赛一路赛过去,屡创佳绩。进入杭外高中后,那位数学老师收到了全国数学联赛指导老师奖,尽管老师不再教他,而他一直念着老师的好,认定了这就是他的指导老师。孩子去了滑铁卢大学,寒假特意回英特看老师,这位老师在QQ空间写下上述故事,令我们十分感动,感动于老师的培育不仅仅是教书,也羡慕老师的职业成就感和自豪感。老师教授孩子,孩子也感染了老师。英特的神奇魔力在于,它让每个人成为独立的与众不同的个体,温暖而坚定。

        三
        还有一个男孩,他应该是英特众多学生中比较特别的一个,这个孩子的右手和右小臂先天性缺损,功能基本丧失,成长过程中所历的艰辛常人难以想象。孩子从小被训练左手写字,生活完全自理。初一时没有住校,父亲陪着他住在学校边上的快捷酒店,初二起正常住校。孩子很要强,从没表现出自卑。这个生性乐观的小男生,也会和其他男孩一样淘气,比如在圣诞晚会向女同学送的礼物是卫生巾,老师与家长针对此事的风趣对话让我们看到了轻松和谐的家校关系。孩子从英特中澳班飞向了墨尔本大学,那位被恶作剧的女孩在新南威尔士大学预科全球大考中获满分。曾经的折翼天使,被英特强壮了翅膀,高飞了,英特让每一个孩子独立、乐观、坚毅。
 
        老师的温厚与淡定,孩子的自信和独立。

        我眼中的英特气质体现在每一个朴实平淡的人和事,它是老师的温厚与淡定、孩子的自信和独立。

        在这里,孩子学到的第一课是尊重、平等、民主。我问了几个家长,英特让你记忆深刻的事是什么,有家长说起孩子初一时的事,班主任打电话给家长,有同学希望能换到你女儿寝室,需征得你们同意,老师再三强调一定要听孩子的意见。家长说她当时还没意识到初一的孩子换个室友也必须自己决定,而不是妈妈替她决定,是老师提醒了她,这就是尊重。有个初二孩子看到食堂排队秩序有点乱,跑去校长办公室抗议,任校长很郑重地对孩子说,我一定会处理好。之后孩子看到了满意的结果。这就是尊重、民主和规则意识。

        英特不公布学生分数和排名,这方面的信息可由家长私下找任课老师了解,在这里,哪怕是后30%的学生,也一样是阳光自信温暖的,成年人都知道这份精神是多么宝贵。

        英特孩子阅读面之广让家长惊叹。这是一个初三孩子的书单:《历史深处的忧虑》-林达、《文学回忆录》-木心、《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民主的细节》-刘瑜、《陆犯焉识》-严歌苓、《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看见》-柴静、《寻找家园》-高尔泰、《偷书贼》-马克斯·苏萨克。再看看初一小朋友的书单:《家住书坊边》-林海音、《这些人,那些事》-吴念真、《目送》-龙应台、《渴望生活 梵高传》-欧文斯通、《动物庄园》-乔治奥威尔、《世界因你而不同》-李开复、《城门开》-北岛、《戴望舒经典诗歌集》、《木心诗选》。人文素养一定是从小培养的,我们欣喜着欣慰着。

        英特校园的多姿多彩令人艳羡。每年的四大节,文化节、戏剧节、艺术节、英语节,策划、编剧、导演、道具、场务、排练等等全方位统统由每一位孩子完成。这些活动很耗时间和精力,有升学压力的家长难免会有担心,而当我们看完每一场演出,无不感动至落泪,十几岁的孩子有这份历练,是多么珍贵的记忆和财富。前不久英特哈里波特剧组获得杭州市初中生英语戏剧大赛一等奖,看到消息我笑了,英特不拿一等奖才奇怪呢。

       英特的选修课都很有趣,电影欣赏、西文快餐、玩味文言、数学思想、法律经典、微生物学、宫崎画赏、面点制作、毛线编织、外教欧洲、篮球特训、模拟联合国,等等等等。记得有一次老师在校园里摆摊推介自己的课,供学生自主挑选,有孩子犹豫着看着这个也好那个也好,有孩子选了这门课之后又发现更有趣的,回过去放弃换新的。

        无论是社团活动还是选修课,你选择了就要认真对待,这里绝不会有走过场糊弄事,孩子们在这校园里变得丰盈而有趣,这里有无尽的想象空间和尽情施展的舞台,去发现这个世界的新奇,去尝试各种可能。

        英特孩子有热情。英特教会他们热爱,正因为心中有“热爱”,他们才能在十五六、十七八岁时为自己做出选择,去学数学、学文学、学工程、学政治,去学中医、学作曲、学电影;去新加坡、去法国、去美国、去加拿大、去澳大利亚。去热爱、去体验、去改变。
 
        英特气质之坚守

        在普遍功利的大环境下,有这样一所学校,一群热爱教育的有情怀的老师,致力于“为不可预测的未来培养健康成长的学生”,而情怀也必须有环境与制度来支撑,英特气质之所以能坚守,在于独特的教育环境。
 
        首先,至少有一半的英特学生不必去参加社会中考,初三上的期末考试即为直升考,一次考试决定了学生的去向,这几年每年都有100到120名学生进入杭外高中,一部分留在英特高中,近年来学校的国际班教育突飞猛进,中澳中美中德班升学成绩斐然。对于英特孩子来说,直升考就是他们的中考,他们只需要在300多个孩子里把握自己的名次水平,而不是在几万人中搏一个未知数,压力明显小多了。初三下这个学期是英特孩子的天堂,当其他学校的初三孩子在做重复性劳动应对中考的时候,他们在排话剧、玩模联、搞辩论、拼竞赛,在海量的书籍中阅读,这半年积蓄的人文素养是终身受益的。很多时候,影响我们人生路的,恰恰是那些考试不考的知识。

        其次,英特老师的温厚与淡定,是有制度来保障的。经常有朋友找我聊对孩子教育的焦虑,有朋友说她四年级的儿子被老师评价为“你这个孩子蛮聪明的,但是,可惜了”。我惊问,四年级的男生怎么就可惜了,未来是啥样都不可知啊,这背后难掩老师的焦虑,被考核压的。而英特的老师不太有这样的压力,独有的多元化的升学通道,让他们更加平和地面对教学和育人,在这里,老师会对焦虑的男生妈妈讲“你要耐心等他长大”。
 
       说英特,不能不提家长群。这是我遇到过的最活跃最温暖最激情的自发的民间组织,有时候彼此间比亲戚同事还熟悉,在这个群体中,大家相互鼓励相互温暖,谁家孩子最近有啥进步有啥苦恼,都来分享喜悦或者讨论对策。我们见证了外地家长六年的奔波周折,见证了雏鹰们在岁月历练中羽翼渐丰,我们是一群不功利的大人孩子选择了一条不功利的路,在这里,成功的路不止一条,假如一切重来也未必能够复制。
 
        不忘初心

        作为大学生家长,陪着孩子走过了十二年基础教育,回望来时路,感慨万千。英特与杭外的六年,是孩子价值观人生观初现的阶段,这六年的收获,不只是清华北大交大复旦的校徽、斯坦福哥大滑大等跨越半个地球的书桌,它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气质,是那一点点用来在人群中区分出你的东西,是你在世界的不同的角落自信地面对不同肤色不同的挑战,是你在做公益的路上克服艰险的信仰支柱,是你在地球对面某一个萧瑟冬夜与不同国籍的同学凑一桌温暖时,对未来的远望。

        写这篇文章前我看了凤凰卫视播的五集纪录片《寻找传教士》,其中有一集讲司徒雷登,说到了这段:1934年,北平学生不满蒋介石对日的不抵抗政策,纷纷南下请愿示威,燕京大学的学生也去了,司徒雷登从美国回到学校后,召集全校师生大会,他先沉默了两分钟,之后说:“如果燕京学生没有去请愿,说明我这些年办教育是失败的”。这段史料我在多处看过,每一次都会感动。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通过某一次决定命运的选拔考试,更重要的是在未来几十年的人生路上,用你所受到的教育去选择你脚下的路并且影响周边的人。我们这届孩子高中毕业时,有一位女孩写下如下感言:“一路上,有刻骨铭心的教诲,也有细水长流的影响与改变,模模糊糊参悟着‘精神’,在自由中求索,长成山民的简单纯粹。对每一个遇见有太多感恩,想带着你们教会的谦逊和理想走更远,又一直回到这个初心在的地方”。孩子们用自己的思想与行动,诠释了教育的意义。

         希望英特能够坚守这份纯净,希望英特的孩子能够把这份纯净保有得久一点,如此,便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