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教育者的坚守与实践
——一位往届家长眼中的英特教育

时间:2018-12-07 星期五浏览次数:


        今秋入学之际,一篇《牛蛙之殇》刷屏,读罢感慨不已。教育给家长带来的焦虑,已经全面占领中国:往上延伸到爷爷辈,往下殃及幼儿园的孩童。没料想这么短的时间里,父母为孩子教育焦虑的时代“终于过去了”(全民焦虑的时代到来)!

        感慨之余是庆幸:庆幸自家的娃已经长大,逃离了这样的教育生态,更庆幸当初为孩子明智择校,使得这种焦虑轻松化解,转为一种陪同孩子共同成长的幸福。

        择校英特,对我来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家在僻远的小城,我们开始了一场艰难的择校。

        耗了一个学期,做尽各种功课,最后目标锁定年轻的英特——那时候的英特,最高年级才初二,学生很少,并不很大的校园显得颇为空旷。但我看好她的未来。

        孩子幸运地走进了英特,度过了他幸福快乐的初中时光。回首往事,也许我的一生写满了错误,唯一没有遗憾就是这次给孩子择校。

        孩子在英特校园只呆了两年半。两年半,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很短暂;两年半,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可以非常久远。孩子离开英特校园已经五年了,几乎所有的英特人——英特的学生、英特的家长,提及英特,是亲切、是温暖、是感怀不已。凭我有限的观察,英特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元素,形成了今天的英特教育。
 
        耐心、宽容和爱是英特教育的底色

        孩子进了英特后,老师眼里的他/她变得特别优秀,不敢相信这是自家的孩子,这大概是众多家长第一感觉。

        英特的老师懂得欣赏孩子,信任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鼓励孩子成长。身边熟悉的家长,各种焦虑并不少见:为孩子一次考试不理想而忐忑不安,为孩子一个失误而唉声叹气……英特的老师们,见惯了孩子们成长中的风风雨雨,始终淡定地陪同在孩子的身边,等待着他们的成长——犹如春天看着枝条发芽,偶尔会伸手拉一把在路旁贪玩、看风景忘了归途的孩子。

        这种耐性,源自对学生的深爱。因为爱,所以喜欢,课堂才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彼此享受教与学的乐趣。急于让学生会做题而辞言厉色的风格,不在英特的校园里。
外地家长往返杭州诸多不便。迫于无奈,一些周末会让孩子留校。不管住校学生有多少,都会有老师值班,安排孩子自习,食堂准备好孩子们的伙食——这种成本不是一般学校愿意承担的。每每念及此,内心的感动都会涌起。

        不用说谦逊随和的校长,不用说高效亲切的行政管理,不用说宿管阿姨的耐心热情,不用说大厨的美味伙食,连门卫小伙也是孩子们的大朋友。

        老师的笑容,学生的笑容,员工的笑容……幸福的笑容就这样彼此感染,并通过孩子们的传递,传递到外面的世界,传递给未来的生活。
 
        对成长和成绩的重新定义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数十门选修课,有大学选课的范儿;数十种社团,每个人都能找到发挥特长的领地;运动会、艺术节、英语节、科技节、学农活动、春游秋游……令人眼花缭乱。每一次活动不输一次盛大的节日,学生尽了最大努力热忱参与,活动水准堪比专业。不少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活动中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点和特长,找到了人生前行的方向,完美地诠释了英特“为不可预知的未来培养健康成长的学生”的校训。

        在英特的教育体系中,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健全人格才是首位的,每个孩子都有其过人之处,教育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文化成绩固然重要,但那不是全部,更非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每个孩子都是一盏等待开启的灯,颜色各异。英特点亮所有的灯火,最终汇聚成五彩斑斓的梦想与希望。
 
        尊重教育规律

        不组织频繁的考试,不热衷于用分数排名。

        英特的作业,不走常规路。尤其是寒暑假作业,普通的做题不多,更多的是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动手观察、动脑思考。英特培养不出书呆子。

        和在其他学校进行过比较,在英特上初中,学习时间似乎少了很多。正常双休、晚上九点刚过宿舍熄灯。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善待学生的身体,有什么比在这个时期长身体更重要的?我家孩子勉强150的身高走进英特,两年半后走出校园已是170,这样的惊喜纯属意外!中国娃读书辛苦。“读书读不死人”的说法,暴露了学校、老师甚至家长通过对身体的压制,企图达到高分的“良苦用心”。但英特的学生这种感觉应该是淡漠的。校园里放眼望去,学生们谈笑自如、灵动活泼、面色红润。三年初中的最后一个学期,不用应对中考去做意义寥寥的复习题,而是参与各种活动,学习初升高的过渡课程。除了英特(还有杭外),又有哪些学生能够享有这样的幸福?
 
        师资团队是英特教育强大的实力资本

        每天中午学生在老师办公室前排着长长的队伍背书——这不是普通的背课文,而是严苛的语音语调检测。当大量的中学生通过做语法题、背单词来学一口“纯正”的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时候,他们接受着完全不一样的训练。无论将来的学习还是出国,这种“童子功”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

        英特语文组每月(包括每个寒暑假)的荐书让我眼前一亮,欣喜地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读书。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推荐的内容有梯度,涉及面广泛,古今中外,风格各异类别丰富,从纯文学到思想随笔,从历史到哲学……这种阅读,培养的不只是阅读能力,更是一种审美与思想的熏陶,一种对现实的关注与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并且,老师会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检测、督促。在青春芳华能遇见这样的好书,我相信这种精神交流对孩子正在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因为应试不需要,众多学校已经将课本之外的东西弃置一旁,殊不知课本只是一个小小的教学载体。孰为芝麻,孰为西瓜?英特这种人文素养的深耕,是难以仿效和复制的。去年高考前夕,不少学校的高三在上演“撕书狂欢”,一位来自英特的女孩却在杭外组织一场毕业生为学校图书馆捐赠图书的活动——不同的“书”呈现着完全不一样的意义。

        《牛蛙之殇》里的牛蛙,最终被迫移民,选择去西班牙当“外来物种”。小小年纪,如此逃离故园,是不是太过悲壮?我想,这只牛蛙如果有机会游到英特的池子里来,他的人生之路会是另外一种模样,一如他那位教授外公的期望。

        区区100亩校园,在浙江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微不足道,但作为一所追求理想主义教育的“世外桃源”,英特的意义非同小可。她传递着爱,叙述着教育与梦想的故事,影响每年踏进校园的几百名学生及其家庭,从城西一隅波及杭城,辐射全省,最终飞往全球各地:从这里起步,英特的孩子们走出了不一样的人生路——这不是梦呓般的未来远景,就在今天!